513

2024年7月28日

 

■ 學團日誌

■ 發行新訊

■ 從「性別友善」到「強者讓行」

■ 守性法師素描

■ 《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於世界各地流通之後續報導

■ 2024第十二屆「開心一夏兒童夏令營」側記

■ 第二十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藥師法門與臺灣佛教醫療」國際學術會議公告

■ 第三屆「臺灣佛教論壇——臺灣佛教之傳承與展望」國際學術會議公告

■ 本院113學年度招生啟事

學團日誌

113.7.1 玄奘大學首頁張貼海報,賀昭慧法師榮獲國科會113學年度一般專題研究計畫。

113.7.1「性別友善自在營」第三天,內政部劉世芳部長蒞院與學員交流。右起:性廣法師、昭慧法師、劉世芳部長、陳曼麗前立委、卜莎崙牧師。(何筱淇攝)

113.7.1 營隊總召集人昭慧法師頒發感謝狀與營隊輔導老師。(何筱淇攝)

113.7.1 與會大眾與劉世芳部長(前排右三)合影。(何筱淇攝)

113.7.1 玄奘大學宗教系碩士生千瑞巴滇堪布於本院嵐園進行碩士論文畢業口試,與指導教授侯坤宏教授(右一)、口試委員昭慧法師(中)、劉宇光教授(左一)合影。

113.7.4 昭慧法師至基隆佛光寺探視大病初癒的守性法師。

113.7.55日至7日,本院舉辦第12屆「開心一夏」兒童營。5日上午開營典禮,院長圓貌法師致詞。

113.7.6 小朋友於無諍講堂早課。

113.7.6 無諍講堂大門玻璃上張貼著小朋友版畫菩薩像的作品。

113.7.7 由住持心皓法師、印悅法師代表將學院的紀念品贈與代表小朋友的各組組長。

113.7.7 大眾合影於韶因觀景台。

113.7.7 徐桂蘭居士帶領的香積志工,以色香味俱全且擺盤漂亮的佳餚供眾。

113.7.8 昭慧法師與社運界夥伴陳曼麗(左二)、Sun Even(右二)至台北萬芳醫院探訪社運好友艾琳達(右一)。

113.7.13 昭慧法師與本院學眾至石門水庫福華渡假飯店,接受本院志工潘顯斌、林學霆、潘雅惠、楊美蘭居士與住持心皓法師的午齋款待,飯後大眾合影。

113.7.13 本院監院心謙法師與楊美蘭居士至桃園中壢探望羅桂蘭居士。

113.7.14 14日至21日,本院第11期《瑜伽師地論》專題講座開課。上午由昭慧法師續講《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菩薩地」。

113.7.21 最後一堂課問題解答,昭慧法師、耀行法師、圓貌法師於線上合影。

113.7.21 實體上課同學與昭慧法師於無諍講堂合影。

113.7.19 美國菩提學會副會長江美玲(前排左一)居士於19日傳訊息給本院心宇法師,回饋在線上聽課的心得。

113.7.19 晚課時,本院學眾、《瑜伽師地論》專題講座上課學員與校友、志工,為本院研究部同學暨志工蕭媛晴居士舉行《普門品》實體與線上共修。

113.7.22 22日至31日,本院「中國佛教思想史」專題講座開課,由佛教史專家悟殷法師講授。

113.7.22 刻正就讀清大語言所的曾櫳震與中大客家系畢業的邱祥祐,相偕至本院拜訪昭慧法師。

113.7.27 旅居加拿大並於加拿大大學院校任教的林承穎博士至本院拜訪昭慧法師。

113.7.28 清大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曾櫳震同學,陪同祖母彭朝懿、姨婆彭寶慧老居士至本院禮佛,拜訪昭慧法師,於嵐園合影。

113.7.1
■中午,研發處胡淑媛組長來訊通知昭慧法師:「恭喜您,113學年度國科會計畫通過了,請記得上網點執行同意書,謝謝您。」
 歷年申請國科會/科技部計畫通過後,法師均將主持人費全額捐作宗教系的系務基金,主要用在人力資源,讓系上適時補充工讀生人力,為過忙的系秘書分勞。再則用以推動兩個跨院系學分學程,讓系務與學程發展更加順暢。
■「性別友善自在營」第三天。上午八點,首先進行小組討論,緊接著由昭慧法師、卜莎崙牧師、見岸法師與性廣法師主持綜合座談。最後,由各組推派學員上台分享參加營隊的心得與建議。
 學員們卧虎藏龍,有大學老師,有心理諮商師,有NGO工作者。特別是來自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社會學院的高穎超博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羅雅教會教友,以及藏傳佛教比丘洛桑汪秋格西等。最小的學員年方19,思想敏銳得像個小哲學家。還有學員反映:一些朋友很想參加,卻因年逾40,受到年齡上限的限制,不免抱憾。
 這些學員上台侃侃而談,相當具有思考的深度與視野的廣度。他們對工作團隊的貼心服務,表達了真摯的謝意,並且提供許多重要的建言,可供下屆營隊參考。
 中午,因心得分享踴躍精彩,原先安排的頒發輔導老師與隊輔們的感謝狀和全勤學員的證書,遂改至用餐時間,學員一邊用餐,一邊頒發。
 此時,內政部劉世芳部長蒞臨。原來,日前本院接獲內政部來電告知,劉世芳部長看了「性別友善自在營」的企劃案,覺得很有意義,擬於本日中午過來與大家交流。於是,待到頒發證書完畢,昭慧法師邀請部長上台致詞。接著請部長的社運老友陳曼麗前立委、卜莎崙牧師與營隊副召集人性廣法師陪同部長用膳,昭慧法師再針對學員對營隊提出的建議,逐一給予回應。
 餐敘時,得悉汪秋格西本日生日,大家一齊唱生日快樂歌,向他祝壽。格西善良幽默,平易近人,甚受學員歡迎。結齋時,先由卜牧師舉手為大家禱告祝福,再由昭慧法師帶領大家一起唱結齋偈,展現宗教和樂,共享美好時光的溫馨氛圍。
■下午,玄奘大學宗教系碩士生千瑞巴滇堪布於本院嵐園進行碩士論文《漢傳佛教禪宗對藏傳佛教的影響》畢業口試,指導教授侯坤宏教授,邀請劉宇光教授與昭慧法師擔任口試委員。
 由於本日正逢性別友善自在營尾聲,昭慧法師原訂於營隊結束後趕回玄奘大學,但侯教授為避免昭慧法師忙中奔波,遂貼心地將口試地點改在本院。

昭慧法師嗣後於臉書貼文表示:
 千瑞堪布的碩士論文,是在為「吐蕃僧諍」此一歷史事件翻案。當代學者對此議題甚多研究,最有名的是法國學者戴密微的《吐蕃僧諍記》。千瑞堪布徵引的文獻與學者著作甚多,從辯論內容、歷史脈絡、政教關係等各個方面,抽絲剝繭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西藏史書《拔協》等之傳述,說是漢地禪宗的支那堪布摩訶衍辯論落敗,藏地印僧蓮華戒大勝,這些文獻常混雜神話、傳說及個人、家族、教派的主觀見解,說法過於片面而武斷,並不可靠。反倒是敦煌出土的《頓悟大乘正理決》,成書年代接近事件發生年代,作者與論辯兩造並無利害關係,陳述內容較為貼近事實。
 作為一位藏僧,千瑞無意護短,反倒為漢僧翻案,這就是學者維持「局外人」(
outsider)立場的可貴。
 口試結束,宣佈成績後,巴滇堪布非常開心,立刻為三位口試委員奉哈達,並一同合影。

113.7.2
■下午,昭慧法師參加玄奘大學院教評會、一級主管會議。

113.7.3
■下午,昭慧法師參加玄奘大學校務會議、行政會議。

113.7.4
■下午,昭慧法師至基隆佛光寺探視大病初癒的守性法師。內容詳見昭慧法師臉書留言錄〈守性法師素描〉系列文章。


113.7.5
■5日至7日,本院舉辦第12屆「開心一夏」兒童營,由本院傑出校友、曾經留學日本的藝術家李朝倉居士總策畫,共有53名小朋友參加。5日上午九時舉行開營典禮,首先由院長圓貌法師致詞,她以九色鹿故事勉勵小朋友要學習愛心助人,接著住持心皓法師致歡迎辭。
 緊接著營隊進行一系列寓教於樂的有趣課程,包括:佛門儀軌、可愛動物瑜珈、菩薩教唱天樂、曼陀羅畫感恩、繪本裡的正念行、佛教故事影片、用齋惜福餐、早晚課誦、點燈晚會等。平日肅穆的院區,畫風一變成為兒童樂園,好不熱鬧。
 講堂之外,大寮的香積志工在徐桂蘭居士的帶領下,以色香味俱全的佳餚供眾。常住學眾、志工菩薩分工合作,以無比的愛心照顧小朋友們。
 7日上午,舉行結營典禮,小朋友家長親屬到場觀禮。首先由心皓法師、印悅法師致詞,接著小朋友們向家長敬獻感恩茶,之後撥放活動回顧影片。為期三天兩夜的營隊,在小朋友們的歡笑聲中,圓滿落幕。
 今年兒童營,有何筱晴、羅賴汶渝居士義助,為孩子們留下了精采、生動的活動剪影。

113.7.8
■下午,昭慧法師與社運界夥伴陳曼麗、Sun Even至台北萬芳醫院探訪在深坑被摩托車騎士撞傷的社運好友艾琳達。

113.7.9
■下午,昭慧法師參加玄奘大學一級主管會議。

113.7.11
■上午,久元電子董事長暨玄奘大學董事汪秉龍先生至玄奘大學與簡紹琦校長會面,視察種植於玄奘大學的水耕有機蔬菜。
 汪秉龍先生今年開始與玄奘大學產學合作,將由久元電子公司研發的水耕有機蔬菜栽植中央控制系統(由電腦控制水份、養份與光合作用之LED燈,於室內耕種有機蔬菜),在玄奘大學建置水耕有機蔬菜栽植室。
■下午,汪秉龍董事長與昭慧法師於雲來會館晤談,討論臺灣佛教研究中心本學年已完成工作項目,下學年工作規劃及未來發展。
■「夫夫之道」主持人里歐與阿凱於6月20日晚間前來專訪昭慧法師,暢談佛門性別歧視現象、一般反歧視之佛弟子可採用的對策,以及「性別友善自在營」之策畫理念。本節目已於本日晚間正式播映,請點此開啟影片


113.7.13
■上午,昭慧法師與本院學眾至石門水庫福華渡假飯店,接受本院志工潘顯斌、林學霆、潘雅惠、楊美蘭居士與住持心皓法師之午齋款待。齋畢,大眾特為今日以嚫金供養學眾、身體抱恙的羅桂蘭居士誦念心經祝願。
■下午,本院監院心謙法師與楊美蘭居士,至桃園中壢探望羅桂蘭居士,並將今日錄製大眾齋畢祝願的影片給羅居士看,祝願其身心康寧。

113.7.14
■14日至21日,本院第11期《瑜伽師地論》專題講座開課。上午由昭慧法師續講《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菩薩地」;下午則由耀行法師續講「思所成地」、「修所成地」。
 上午三堂課,昭慧法師延續上期講解戒波羅蜜的《瑜伽菩薩戒本》,先說明今年4月本院傳授菩薩戒採用《瑜伽菩薩戒本》的理由,《瑜伽菩薩戒本》與《梵網經菩薩戒本》的差異,以及菩薩戒不共聲聞的精神、特質。之後接續講解菩薩戒條。講完戒波羅蜜,法師接續講解忍辱、精進波羅蜜。
 本次延續去年模式,線上(Zoom)與實體(無諍講堂)共計146人同步聞法。實體上課24人,線上報名122人(國內50人,海外72人)。許多法友身居中國大陸,或是遠在美國,透過當代資訊科技,突破空間限制,得以共同聞法,這是非常難得殊勝的。
 長住美國的美國菩提學會副會長江美玲居士,於19日傳訊息給本院心宇法師,回饋其在線上聽課的心得。美玲表示:在美國加州有多位學員,喜歡聽昭慧法師開示,每周四晚間,學員會一起聆聽昭慧法師的線上唯識學講座,並於課後進行心得討論讀書會。
 美玲提起:1994年9月,昭慧法師和性廣法師曾至美國北加州弘法,當年美玲也在護法義工行列中,法喜充滿。本次更來訊期待:機緣成熟時,邀請兩位法師在線上開示,鼓勵美國佛友持續精進。

113.7.16
■下午,昭慧法師參加玄奘大學一級主管會議。

113.7.19
■晚間,本院學眾、《瑜伽師地論》專題講座上課學員與校友、志工,為本院研究部同學暨志工蕭媛晴居士,舉行《普門品》實體與線上共修,祝願其早日康復、病苦減除。
 媛晴長期抱病,為本院的網頁改版、簡介影片重製、臉書粉絲頁經營、策畫「蔬食野餐日」等文宣法務而義務發心。近期因其病重,學眾得知想南下探望,她體恤學眾忙於暑期營隊與系列講座而婉拒了師父們的探望。學眾遂於本日晚課時段為其誦經祝願,並特意採用線上同步方式,讓她也能一起參加本次的祈福共修。

113.7.22
■22日至31日,本院「中國佛教思想史」專題講座開課,由佛教史專家悟殷法師講授,每日講授5小時,共32位學員報名參加。
■上午,擔任本院第一屆性別友善自在營總隊輔的清大語言所曾櫳震同學,陪其友人邱祥祐同學(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今年畢業),至本院拜訪昭慧法師,與法師討論本次性別營的相關回饋與未來展望。
 兩位同學皆是客家籍青年才俊。曾櫳震係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客語教師,新竹竹東客家人,曾於110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本國語文競賽,榮獲客家語演說全國第三名。邱祥祐係桃園新屋客家人,曾於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本國語文競賽,榮獲「客家語作文打字組」第一名,講客廣播電臺有4年客語廣播實務經驗。

113.7.27
■上午,於加拿大John Abbott College任教的林承穎博士,近期返台並至本院拜訪昭慧法師。
113.7.28
■上午,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曾櫳震同學,帶著祖母彭朝懿、姨婆彭寶慧老居士至本院禮佛,拜訪昭慧法師,並一同享用午餐。

法雨均霑

【出版新訊】

Peter Singer教授與昭慧法師共同著作之英文版新書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佛學家與倫理學家》)已於2023年12月12日正式發行

  

  Peter Singer教授與昭慧法師共同著作的英文版新書,書名: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佛學家與倫理學家》),美國Shambhala出版社已於2023年12月12日正式發行並全面推廣。這本書目前在亞馬遜(美國)的「效益主義哲學」類中排名第一。它的有聲書版本,在「東方哲學」類的新出版品中排名第一。

  這本書的中文版,即是《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已於2021年11月由台灣的法界出版社發行。但是英文版在主編的建議下,做了若干調整,包括書名,也改成對本書內容一目了然的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

  本書已於2024年3月發行泰文版。
 

《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
訂  價:360元
郵撥帳號:15391324 戶名:法界出版社

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佛學家與倫理學家》)
法界出版社代售
訂  價:750元
郵撥帳號:15391324 戶名:法界出版社
洽詢電話:(03)4987325傳真:(03)4986123

法雨均霑

昭慧法師2023年新書《令梵行久住——僧制與戒規之當代詮釋》出家眾贈書活動

※索取踴躍,再追贈100本

【活動內容】
為使更多人受用法益,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以法供養,將以100本《令梵行久住》贈與出家眾。每人限索取一本,贈書寄送以台灣本島及離島為主,有意索取者請填寫以下資訊。

【本書簡介】
本書以「令梵行久住」為題,因為這是佛陀的制戒目的,也是僧制與戒規的核心價值。作者以整個修道框架——三學、八正道,定位戒學的角色,分別從理論與實務層面,進行戒律學的當代詮釋,具有以簡馭繁、詮釋清晰、與時俱進、彙編分類等特色。
無論出家還是在家,均可透過本書,掌握「戒增上學」的核心價值、系統理論與修學要領。

【作者簡介】
•1958年生於緬甸仰光,祖籍廣東梅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
•現任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暨系主任,臺灣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創立關懷生命協會,推動動物福利
•創辦佛教弘誓學院,推動佛法教育
•至2023年8月,已出版專書35冊,期刊論文近81篇
•2007年起榮任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EB精神導師
•2007年獲頒「中國文藝獎章」,獎項是「文化論述獎」
•2021年榮獲有「宗教諾貝爾」盛譽之日本庭野和平獎(Niwano Peace Prize)

我要索取贈書
https://hongshi.org.tw/news-page.php?n=191#gsc.tab=0

∼∼更多網站資源 歡迎點閱∼∼

法音宣流昭慧法師、性廣法師系列佛法課程及演講MP3

弘誓雙月刊》 歷屆各期文章 及PDF檔

法印學報歷屆各期論文PDF檔

電子書下載法界出版社「燃燈文庫」系列書藉PDF檔

法界出版社目錄

菩提清音

從「性別友善」到「強者讓行」

                                             釋昭慧

 臉書留言錄(之一一八一)

113.7.5

  這次在「性別友善自在營」舉行完畢後,工作群組中出現了一個有意義的討論:

  總隊輔櫳震摘引一位基督徒學員的分享:
  「有時在教會時,需要大家幫忙搬重物,
教會的姐妹弟兄會習慣說『請男生來幫忙』、『請男同學來幫忙』,這個讓人不太自在,因為男生有些力氣不大;女生也未必力氣就小。最好的方法是,可以詢問『東西有點重,有沒有力氣大的夥伴願意一起幫忙』會更加讓人不落入性別刻板的窠臼」。

  因此櫳震建議:
  「有時學院辦活動也會不小心因為東西比較重,而說『請男眾來幫幫忙』,或許可作更好的調整。」

  我回應云:
  「確實男眾未必都力氣強壯,也許召集許多女女男男的夥伴們一起幫忙,會好很多。」

  這就引發了工作團隊多角度的討論。例如:性別議題研究者雅丰教授表示:
  「在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就已思考到這個問題:在談兩性的性別平等平權前,先正視男女的生物性別(biological sex)的差異,否則,漠視男女生理差異的「男人能,女人一定也能」,這樣絕對無法達真正的性別平權。唯有先正視男女生理上的差異,才能從差異中出發,去思考與實踐,如何兩性平等平權。」

  其他法師則紛紛還原現場,例如,學院院長圓貌法師表示:
  「主要是在營隊結束時,最後要收桌子,心宇法師廣播了好幾次:『請自認力量大的男眾幫忙收抬桌子!』而且,這次一些重物要抬入講堂及抬出齋堂,都是男女眾一起合力的,向來常住在抬重物時,就是女眾多幾個人一起做即可。」(也就是說,並非只找男性幫忙。)

  我感到,原初的問題重點,似乎不在於「男女生理差異」,或是「重物是否可由女眾來做」,而是「性別刻板印象」。例如:認定男性一定陽剛,女性一定陰柔;男性一定力氣大,女性一定力氣小……諸如此類。我於是建議:以後一律改成「請力氣大的學眾(志工、伙伴們)一起發心,幫忙.……。」

  法融法師則依其經驗說:「以往研討會搬書時,法融都會說:希望在場有力人士一起整理及移動……」都能得到很好的協助。

  為恐大家誤會心宇法師,於是悅萱老師說明:
  「我補充一下當時的情境,因為我也在現場幫忙撤場,大家應該是自發性幫忙。不過感覺這次的學員們力氣比較小,剛開始很熱絡,後來就很吃力,速度變得很慢,真的需要有力之士加入,情境之下,特別指稱男眾,應該是自然反應吧!

  「我覺得一開始就廣播請男眾搬桌子,跟後來搬得很吃力時再廣播,是不同的情境。此外,我下次會帶一些工作手套來,搬東西時非常好用。」

  我覺得這樣的補充非常重要,因為情境脈絡的完整陳述,會讓人有較為全面的同情理解。再者,在群組裡,大家心平氣和地還原現場,並對「性別刻板印象」作出檢討,這是很有建設性的。於是我把這些對話,完整地加入群組的記事本,以便作為日後營隊工作者之備忘。另一方面也可供《弘誓雙月刊》主編印悅法師在整理文章時,斟酌是否要把這樣的討論放入刊物。

  事件主角心宇法師,其實是不小心被曝光的。圓貌法師也是出於善意,幫她作出解釋,以免讓人對她產生誤會。其實,原先討論此事,主要重點就是放在對各種性別者的「友善對待」或「適切稱呼」,而非要怪罪哪位工作夥伴說了那句不得體的話。

  這時心宇法師也解釋了:原來那是營隊最後一天,大家分工合作,收拾善後,她是講請「壯丁」幫忙:「我不敢講請男眾幫忙,本來跟櫳震有這樣提,但是我想到『性別友善』,所以宣布時改為請壯丁幫忙,我以後還是會注意用詞。」

  壯丁,解釋上或許比較寬鬆。但我還是建議:「沒關係,反正以後就用『有力人士』或『力氣大的志工……』來稱呼好了!」這樣能兼顧到男性以外力氣較大的志工。

  也有友人見此討論後,私下來訊,認為性小眾(sexual minority)是否會對religious hierarchy(宗教階層)中,marginal(邊緣人)的心宇法師做出過度要求。我誠懇地向她說明:

  學院強調「平等」,只有職務分工,沒有尊卑貴賤。所以,在此沒有所謂的religious hierarchy,心宇法師也不是學團裡的marginal。

  其次,性小眾在長期弱勢的情境下,常不免較為敏感。來者是客,我還是希望盡其可能地讓他們感到安全而友善,才能建立心平氣和的對話空間。

  就像是營隊第二晚的「獻燈」活動,雖然是在佛教場域(無諍講堂)舉行的,我們卻把基督宗教標誌的「十」(而非佛教標誌的「卍」)放在正中間,並且在大眾進場獻燈時,首先播放基督宗教的「奇異恩典」,佛教的「一盞燈」反倒放在後面播放。

  佛弟子當然也可聲稱:我們具有「主場優勢」,把佛教標誌放在中間,這是天經地義的。然而我認為:強者必須學習讓行,這是強者的生命功課。別看我對男性沙文比丘橫眉怒目,其實對弱勢的人,我的腰是彎得很低、很低的!

  強者必須學習讓行,這不是我第一次提出的概念。民國86年8月,我發表過一篇文章〈自願讓行的強者〉。

  那是一次晨間登山之旅,我們到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擎天崗草原時,與山上野放的牛群(約莫三、四十頭)狹路相逢。由於步道太窄,與牛不可能雙向通行,左邊是樹林山壁,右邊則是高與肩齊的叢生雜草,連一個讓路的緩衝空間都沒有。(牛的)大眼瞪(人的)小眼好一會兒,彼此的善意,都已心照不宣。幾隻後頭的水牛還就地嚼起步道旁的草莖,好不悠閒。

  然後,令人感動的情節發生了!身軀、氣力與數量都勝過我們的牛群,竟然在為首的「牛家長」帶領之下,踩踏著右邊高及人肩的雜草,緩步離去。那一天早上,如是遇到牛群三次,每群都有三、四十頭之多,而三群在窄路相逢時,都同樣採取讓步的行動,讓出步道,踏入草叢。

  我於是感嘆道:
  「世間相常是:強者逼弱者退讓,然後發出勝利的歡笑。人類為何要有這麼多『競賽』?說穿了,這還不是以人工製造『窄路相逢』的情境,來滿足人的競勝之心!

  「窄路相逢之時,讓對方先行,這在人間,無疑是良好的德行;而牛群對我們最可貴的啟示就是:讓行的一方本身還是力量或形勢上的強者。

  「如果說,『弱肉強食』是宇宙萬物的生存法則,那麼牛無異以其強壯勇武的身軀與尖銳堅硬的兩角,提出了溫文儒雅的反證。牠那淳厚的性情與包容一切的大度大量,使得牠成為眾生界中的異數。牠不是『鬥不過人而只好讓步的弱者』,而是『實力超勝,卻願意主動讓步的強者』;想來這種尊貴的德行,才是強者中的強者。」

(《弘誓雙月刊》第28期(1997/08)pp.17-18,請點此開啟

菩提清音

臉書摘錄

【編按】
  
74日昭慧法師第二次(第一次是519日)至基隆佛光寺探視她尊敬且於她有恩的守性法師,因此機緣,撰寫了〈守性法師素描〉上中下三篇臉書文章,除了感恩守性法師對她的深厚恩情外,還有「保留台灣佛教重要史料」的學術考量。
  由於篇幅有限,無法全部刊登臉書文章,因此以節錄方式呈現,有興趣閱讀的讀者,可連結觀看全文。
 

守性法師素描
 

 臉書留言錄(之一一八二)

 

黮闇隧道盡頭的一束暖光

  聞言感到非常愧疚!台東師父在我初出家的艱難歲月裡,彷若黮闇隧道盡頭的一束暖光!她一向豪邁如女俠,總是不客氣地直指家師的一些錯謬觀念與做法,頗為她的摯友(我的老師兄)勝慧法師抱屈,對我也愛屋及烏,護念有加。在我決定離開剃度常住,照護病中的母親與妹妹時,她更是毫不遲疑地對我伸出援手。

  即使我的老師兄難免因我斷然離開常住,而對我產生一些反彈情緒,但台東師父卻不為所動,不曾礙於友情而與我保持距離,反倒是在我阮囊羞澀時,幾次悄悄遞給我個大紅包。在妹妹長達45天住精神病房期間,台東師父只要一應接佛事,就會邀我參加,好讓我能攢點自己與妹妹的生活費。此情此景,宛如昨日。台東師父的豪情俠義與道德勇氣,也就於此可見一斑。

經懺僧裡的妙音菩薩

▲對「經懺僧」的粗略看法

  我之所以如此重視守性法師的口述歷史,不但源自一份「對老法師深厚恩情,作出微小報答」的初心,還有「保留台灣佛教重要史料」的學術考量。

  台灣佛教史,或是台灣佛教歷史人物的口述歷史,已有侯坤宏、江燦騰等歷史學者的卓越成就。我本身的學術專長是佛教哲學,並非史學,因此治學重點並非台灣佛教史。但是基於學術嗅覺的敏感度,我總覺得,像守性法師這樣,來自庶民階層,受過傳統寺院的嚴厲磨練,在經濟與性別雙重劣勢的處境下,還能透過經懺佛事,點滴累積資糧以建寺安僧,這委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然而,經懺在佛教界,長期背負著「生活腐敗,不守戒律與清規」的汙名,這導致他們的社會貢獻,往往被佛教史學者之所忽略。事實上,任何宗教都不可能擺脫儀軌,佛教也不例外。承擔漢傳佛教儀軌服務工作的經懺僧,是佛教社會(特別在庶民階層)極其重要的一環。然而相較於學問僧與修行僧在佛門中所擁有的地位與清譽,經懺僧在佛教社會卻顯得十分卑微,這是很不公道的。

  在我實際接觸的經驗裡,經懺僧,就如同學問僧與修行僧,同樣是「龍蛇雜處」、良莠不齊的。認定所有經懺僧都「生活腐敗,不守戒律與清規」,這是非常荒謬的偏見!經懺圈裡當然有生活腐化的僧俗二眾,但同樣也有戒行芳潔、篤實修持的高僧大德。

  戰後的經懺僧,與學問僧、修行僧共同譜出當代台灣佛教史頁的輝煌樂章,他們也許沒有學問僧與修行僧那般受到崇高的禮遇,但他們絕對是台灣佛教的社會運作下,不可或缺的環節。

  我在出家之初,即以「作一名弘法利生的學問僧」自我期許,卻迫於無奈地銜師命跟隨老師兄,在台東師父於基隆地區所經營的一場又一場經懺佛事中,隨喜敲打木魚,這段經懺歲月,前後約莫三年。這段經懺體驗,讓我很幸運地與許多可愛的經懺師父近身相處。這才切實體會到:學問僧所構築的學術象牙塔,高處不勝寒;修行僧同樣是「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高深則高深矣,兩者都很難「接地氣」。

  庶民佛教的生命力,主要呈現在那些與「民俗宗教」無縫接軌,卻往往被「正信佛教」之所側目的種種懺儀——大到動輒數千人的水陸法會莊嚴壇場,小到僅三、五人即可組合,為民眾消災解厄或拔度往生的經懺佛事。而我,也曾親炙一些出類拔萃的經懺僧,如:久已圓寂的戒德長老(1909-2011)、默如長老(1905∼1991),以及今年1月8日安詳示寂的廣慈老和尚(1919-2024),他們在佛教界德高望重,無論是個人修道還是主持儀軌,長老們都非常認真嚴謹。廣慈老和尚蘇北正宗唱腔的海潮音梵唄教學,在台灣更是一絕,起到了「薪火相傳」的重大作用。而台東師父,則是台灣經懺僧中,一位傑出的典範比丘尼。

  而守性法師,作為一介來自台東偏鄉的女子,學佛、出家、刻苦修行、建寺安僧,一路走來的奮鬥故事,正是雙重弱勢的僧侶(弱勢經懺僧兼弱勢尼眾),在大時代裡的縮影。如今她已高齡八秩晉九,在老法師年邁且病弱的此時此刻,我益發心情迫切,想在她老人家的有生之年,盡我所能地將她的生命史作一素描。

▲佛光禪寺、四位師父與玲文美眉

  守性法師多才多藝,打得一手好聽的花鼓,有時還在經懺佛事擔任「後場」(彈揚琴或電子琴)。她最令人讚歎的是:年紀輕輕就登上焰口寶座,擔任金剛上師(即一般俗稱的「焰口主」)。法師梵音嘹亮,咒語純熟,手印結得優雅,戴起毘盧帽,更是帥氣十足,法相莊嚴,甚能讓大眾攝心,堪稱是經懺僧裡的「妙音菩薩」。

  放焰口時,守性法師擔任焰口主,我的老師兄勝慧法師擔任維那,也就是負責敲木魚的二把手。她們兩位都是經懺界的龍頭,敲打唱唸樣樣精通。由於勝慧法師比她大十來歲,守性法師相當禮遇她,除了放焰口之外,其他佛事都禮讓勝慧法師擔任中尊(即主法者),自己則坐在一邊,悠然敲鼓。

手工紡織與海青披身的青年時代

▲勇抗病魔的台東師父

  老法師雖然戴著氧氣管,然而她眼神清亮,氣力充足,一如既往地親切溫暖。凱師告知:就在前幾天,寺裡放焰口時,她老人家還親自上陣,連續打鼓三個小時。我還是不免擔心老法師氣切的癒後狀況——掛念她何時才能摘下氧氣管?何時才能嗓音復元?

  老法師進步神速,我非常欣喜,也有點不敢置信。想必是老法師平生積功累德,理當增添福壽,臨危又能以超強意志勇抗病魔吧!我告訴凱師,這幾天正忙於暑期營隊與學校公務,等營隊結束後,會抽時間去探望台東師父!

▲出家前的珍貴照片

  還有她那張穿著海青拿著念珠,法相端嚴的年輕身影,從眉宇間看得出她那時精勤學佛而內心潔淨。我於是心頭了然:出家對台東師父而言,不是一串偶然,而是她必然的人生抉擇!

▲七年生涯「苦行化緣」

  「才一出家,師父就命我與師兄弟們結伴化緣。我們十個師兄弟用了七年時間一路南下,環島托缽。我們吃了很多苦頭,有時還要忍受不友善或輕佻的話語。我們還很有原則,就算是在大太陽下,走得又累又渴又餓,我們也絕不動用一分一文的化緣所得。但凡買吃的喝的,都用我們自己的錢。」

  比起一般的「苦行朝聖」,「苦行化緣」更為艱鉅。「苦行朝聖」跟「苦行化緣」,同樣要忍受餐風宿露,豔陽曝曬,腳底磨破,渾身痠痛等等生理上的痛苦。然而「苦行朝聖」蒙受到的,至少是民眾的尊敬與隨緣護持,而「苦行化緣」卻必須向人伸手要錢,這讓她們十位年紀輕輕的尼師,倍嚐人情冷暖,有時還得默然忍受一些不良民眾的惡言穢語。

  我簡直難以想像,這樣的日子是怎麼熬過來的!一直到寫下這段故事的此時,我都不免換位思考:換作是我,七年苦行只為了化緣投入師長所認為重要的建設工程,這樣的指令,我會默然接受嗎?我肯為了「建設殿堂」而如此卑躬屈膝,默然承受種種屈辱嗎?

  還有,一般公益團體,會將捐款的一定比例,用在各種行政支出,這是很正常的。然而佛門「專款專用」的標準甚高。常聞長輩諄諄叮嚀:「信徒善款指定買磚,就不能拿來買瓦。」十位師父就是用這樣的嚴格標準來自我要求的。即使頂著炎炎夏日,十分饑渴疲憊,她們也絕不動支善款中的一分一毫,拿來購取飲料食物!

  這段苦行化緣的故事,使得台東師父在我心中,樹立起了聖潔而高大的身影!

全文連結請點此

菩提清音

《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於世界各地流通之後續報導

                                             釋昭慧

 臉書留言錄(之一一三二)

 

澳洲《時代報》本週非小說類作品精選

113.2.17

  Peter Singer教授來函告知:
  澳洲《時代報》(The Age)已將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佛學家與倫理學家》)列為本週非小說類作品精選。

  Singer教授同時告知:他在《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也看到了同一訊息。《時代報》和《雪梨晨鋒報》同屬一家公司,是澳大利亞兩個最大城市墨爾本和雪梨的領先優質報紙,而且這些報紙澳大利亞發行量最大。

  兩大報這本書的簡介,翻譯如下:

  「對話,是一種由來已久之梳理哲學立場的方法。
  「效益主義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與佛教僧侶和社會運動家釋昭慧,他們之間長達五年的交流,對這兩種(學說)傳統的交會和異同,作了生動、富有啟發性與尊重的探索。
  
「特別是一些最棘手的道德問題,包括當代的爭議問題:性別歧視、胚胎研究和墮胎、動物福利、安樂死和死刑。
  「尤其具有啟發性的,是昭慧對於在西方經常被誤解的術語所作的澄清,例如業力、輪迴與涅槃,以及慈悲在佛教倫理中的核心作用與本質。
  「對於那些對微妙的哲學思想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動感到興趣的人而言,這種易於理解的思想交流,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此外,Singer教授來函特別垂詢:我是否也在Facebook上發布了那張我向達賴喇嘛呈贈我們合寫的新書之照片與貼文,我記得是有的。為了回覆他,我特別在臉書上搜尋這一則貼文,竟然搜尋不到,這讓我甚感詫異。於是我將貼文一則一則地回溯到去年12月,這才發現,我於12月23日特別將這張照片當作臉書封面,並且作了簡短說明。因此在進行貼文搜尋時,反而找不到這張照片與相關說明。

  在12月21日與達賴喇嘛見面當天,我回來後書寫了一篇拜見他的貼文。在那一則篇幅甚長的貼文中,我特別提到了這回得以拜會達賴喇嘛的原委:辛格教授交代我於此次印度之行,呈贈兩人合寫的新書。不知道甚麼緣故,那張合照在網路上被廣為注意與轉貼分享,可惜當時還未能及時用到那張贈書的合照。

  待到達賴喇嘛辦公室將專業攝影師拍下的所有照片都傳送過來後,我才在23日挑出了這張贈書合照的畫面,當作臉書封面。當時我沒有將這張照片補到21日的貼文裡。原因是,臉友大都已經看過那則貼文,倘若兩天後才新增照片進來,可能大部分臉友不會關注到新增內容。由於封面照比較容易受到臉友的關注,所以我採取了封面照片與簡短說明的形式。

  沒有料到辛格教授會注意到這張照片沒出現在我的臉書貼文,在此重新將照片貼出,作為一點小小的彌補。

辛格教授各處大力推薦本書
113.2.27

  Peter Singer教授在他的粉絲頁上,幾度大力推薦他與我合寫的新書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剛才看到他於3小時前貼的兩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bj5gU8MNtrDxVtXC/?mibextid=oFDknk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LtKbf4ajqegtZKWh/?mibextid=oFDknk

 

113.3.16
  龍緣之博士在紐約某某書店地下一層哲學書區,看到英文版新書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遂拍照並上傳於《動保龍捲風》臉書粉絲頁。

 

113.3.18
  Peter Singer教授近期於Substack上推介他與我合著的新書: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他特別於臉書中提到:

  「我們探索著『道德對待所有眾生』的思想融合,以及我們的行動與信念對世界的重大影響。」(全文:I’ve just posted on my Substack an extract from my latest book, 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 a book I co-authored with the remarkable Shih Chao-Hwei, Buddhist monastic, feminist, activist and founder of a major animal advocacy organization in Taiwan. We explore the convergence of our ideas on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our actions and beliefs on the world. You can read the extract and you can subscribe to my Substack, here.)

Singer教授臉書貼文請點此

  辛格教授是我非常景仰的哲學家。他在這段貼文中對我的謬讚,讓我感到十分榮幸!

113.4.5
  現在才看到,辛格教授於3月20日的臉書粉絲頁提到:

很高興有機會在PhilosophyPodcast.org(哲學播客)上討論佛教哲學與倫理論證的交集。我和主持人聊到古老的佛教哲學對當代倫理難題產生的啟發與挑戰,以及如何以古老智慧和當代倫理哲思為指引,創造更具倫理的世界。感興趣的朋友請點此連結收聽。

  以上,筱晴中譯,辛格教授原文如下: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ethical reasoning on PhilosophyPodcasts.org. We talk about how ancient Buddhist teachings can illuminate and challenge our modern ethical dilemmas, offering insights into creating a more ethical world through the lens of both ancient wisdom and contemporary ethical thought. Listen here.
 

泰文版新書發行
113.3.30

  非常感恩INEB秘書長Somboon Chungprampree於INEB Family的Line群組發布消息:Peter Singer教授與我合寫的英文版新書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已經完成泰文版翻譯並已出版了!圖一就是泰文版的新書封面。

I am very grateful to INEB Secretary-General Somboon Chungprampree for posting the message in the INEB Family Line group.

The new English book “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 co-written by Professor Peter Singer and me,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Thai and just been published!
Picture 1 is the cover of the Thai version of the new book.

113.6.14

  來自泰國的老朋友,INEB(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m)秘書長Moo,與來自緬甸的Soe San來訪。我們將於明天上午,展開有關在台舉行第三屆國際青年菩薩營(International Young Bodhisatta Program)的討論。

  去年來台青年來自13個國家,這次將有17國青年參加。這是INEB與佛教弘誓學院之間的美好合作。

  Moo帶來了Peter Singer教授與我合著的《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泰文版新書,並請我拿著書,幫我拍了張特寫,我說,這張照片,我會傳給Singer教授。

  這部書裡附着一張書籤,是泰國模型的佛陀與希臘哲人對談的漫畫,頗有創意。這張畫,出版者原想當作封面構圖,當他徵詢Singer教授的看法時,Singer教授很禮貌地問我,我沒有特別想法。

  他覺得這部書的內容畢竟是較學術性的倫理思想對話,與漫畫風格稍有差距,因此後來又徵得我的同意,採用了出版社所提供的另一款封面設計,同樣是佛陀與希臘哲人,但與美國版的畫像比較類似。

菩提清音

2024第十二屆「開心一夏兒童夏令營」側記


唐語孺(家長志工)

  錯落有致的彩色風車,在翠綠草地上飛快地轉動,為盛暑帶來些許涼意,一早八時許,家長帶著孩子來到弘誓學院報到,無論第一次參加或舊生,都帶著難掩的興奮神色到處張望,或和師父們打招呼。在確認孩子已報到完畢被帶往開營會場後,我和有些媽媽們走往另一處,因為我們也報名擔任營隊志工。

  這次報名參加營隊學員的年齡層,是國小三年級到五年級,共有55位,實際報到的有53位,以活動報到率而言,這無疑是很成功的。

  為什麼這次特別企劃「兒童藝術秘密基地」?「藝術」和「秘密」是什麼意思呢?開營典禮中營長李朝倉開宗明義說,「藝術」不是指畫畫或音樂,而是「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秘密」是「如何在遊戲中找到佛法」!這三天,原本莊嚴肅穆的寺院,成了陪伴學員們的開心基地。

  開營時院長圓貌法師別具一格,不致詞說教,而用圖片說「九色鹿的故事」,小朋友也非常熱情的舉手回答問題,自此,勇敢又樂意助人的九色神鹿,就走進在場所有小孩的心裡。接著破冰活動讓常住眾師父、家長來賓、志工們和學員們嗨玩成一團。

  這次活動學員共分成五組(一起嗨/向前衝/小三/感恩/關東組),各有一位隊輔老師帶領,隊輔就好像是五位不同的媽媽,每位媽媽都有自己帶領孩子的一套方法,有隊輔希望不用像當媽媽一樣,讓孩子自由自在,有隊輔希望不用像當老師一樣去約束孩子,更有隊輔希望是當輔導員,孩子需要的時候才出現,總括而言,原來每一位隊輔都希望讓孩子在這邊是快樂自在的飛翔,不是管教、也不是沒有約束,讓他們在這個營隊裡面,呈現自己原來的樣貌的同時,也能夠接受引導。

  過程中,我看到孩子有碰撞、有摩擦、有爭執,但是隊輔剛好就可以透過這樣的衝突,讓兩個孩子去看見自己的情緒,藉機去化解他們的衝突,最後雙方可以握手言和,擁抱對方,這令我非常意外,這些隊輔是哪裡找來的專業人士?原來這個營隊創造出來的價值在這!

  佛教用語對一般人來說就是覺得很生澀,在這裡我聽到他們教導孩子「布施」,布施「就是給別人需要的東西」,比如:在上課,或是齋堂等需要安靜的場合,營長說:現在別人需要安靜,請你「布施」給別人安靜的空間,原來同理心也是一種慈悲的布施。

  三餐都由師父帶領先念「供養偈」才開動吃飯,吃完飯後,再由師父帶領唱誦「結齋偈」。很明顯學員們不知道這樣做是什麼意思?怎麼不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第一天下午4時40分進齋堂時,齋堂整個如同菜市場一樣吵(我有聽到志工說,這麼吵怎麼不管一管),過一會,營長開始跟同學說:「誰有聽到敲鐘聲(在寺院,是以敲雲板提醒用齋,敲的次數有其意義),聽到沒?誰最厲害,聽到正確敲了幾下?」原本吵吵鬧鬧的齋堂,突然就安靜了下來,都在凝神細數聽。用齋飯的禮儀,營長會用手輕輕點頭的方式,鼓勵表現良好的孩子。

  第二天早上的早課,在住持心皓法師的帶領下,學員在莊嚴靜心的氛圍中誦完心經,這一刻真的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收攝了躁動的心,原來八識田真的都曾經種下菩提心種籽。

  這次擔任醫療組的是宏量法師和靜儀師姐(護士),兩位很會照顧孩子,本來我以為這三天的活動,醫護站應該是個安靜修行的好所在,沒想到個案絡繹不絕!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有低血糖問題的孩子、有咳嗽又吐的孩子,但是每一位進醫護站的孩子都會得到滿滿的關懷和愛。

  還有一群志工婆婆媽媽們,默默地在背後為這些孩子們忙進忙出張羅三餐。大寮的桂蘭師姊,3點半起床做完自己的早課,就開始到市場去採買了,她號召了一群左鄰右舍的婆婆媽媽,一早8時就到學院大寮集合,其實這些婆婆媽媽每天需要騎50分鐘的路程,才能到達學院,但為了小朋友們可以吃得開心,桂蘭師姊真的是用心的規劃菜色的配置,讓一盤菜的色彩豐富,讓孩子們可以吃得開心,而且分菜盤的時候,志工沒有按照標準把菜擺放整齊,桂蘭師姊是真的會把菜盤退回來重新整理過的,這一盤菜也是藝術的表現。

  孩子的潛力真的是無窮的,有孩子已經把背誦《心經》、背誦《供養偈》、合掌行禮、向佛陀問訊等等佛敎行儀,當成遊戲樂此不疲。國小三年級學員惠鈺,才上一次早課,《心經》就背會了,用午齋時她默誦《心經》,震驚全部的師父及志工們,全場滿心法喜,真是最好的供養啊!

  第三天的結營有一個活動,就是為自己的家長奉茶,我看到有爸爸媽媽因為孩子的這一杯茶而感動落淚,我相信這一幕一定會永遠刻畫在孩子內心深處。特別值得一題的是「親子課程」,弘誓學院認為家長才是小孩最親密的志工,所以特別邀請兒童教育界,非常資深的謝月玲園長來為家長分享一堂課。

  她問爸爸媽媽們:這三天的夏令營活動,希望孩子們改變什麼?

  其中有一個爸爸回說:他希望孩子能夠安定一點,不要這麼躁動。

  園長問爸爸,孩子喜歡戶外活動嗎?

  爸爸回說:他喜歡跑步、喜歡打球。

  園長接著問:那您覺得你的孩子跑步時間夠嗎?打球時間夠嗎?

  爸爸說:應該是不夠。

  園長點出了孩子的問題所在,孩子還動不夠,為什麼就要求他安靜?應該要送去動的地方,多陪伴孩子到戶外去活動,動夠了,自然安靜了。

  謝月玲園長最後送給家長的一句話是:「未知,很浩翰;已知,很渺小。」孩子可以探索的世界很寬廣,來弘誓的開心一夏,只是一個開始,我們一起促成這好的、良善的開始。

菩提清音

第二十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

——藥師法門與臺灣佛教醫療」
國際學術會議公告

 

一、主  旨:

由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弘誓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第二十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本次會議主題:「藥師法門與臺灣佛教醫療」。

二、說  明:

(一)大會時間:2024824()825()

(二)大會地點:慈濟花蓮靜思堂(地址:970花蓮縣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3號)

(三)本次學術會議主題:「藥師法門與臺灣佛教醫療」子題如下:

1.藥師經研究

2.臺灣佛教醫療實踐

3.佛教與醫療倫理

4.「印順學」與「人間佛教」相關議題

(四)綜言之,召開本學術會議之要旨為:

1. 為紀念印順導師一百一十九週年誕辰暨圓寂十九週年,並促進「人間佛教」理念之弘揚與印順學之研究,爰舉辦本次國際學術會議。

2. 臺灣佛教發揮佛陀濟世精神,提倡人間佛教,積極參與國際入世佛教運動,成果豐碩。臺灣佛教發展歷程正是將佛法直接導入生活中,讓佛法在生活中具體實踐。

3. 醫療實踐與佛教精神息息相關。臺灣佛教在建立佛教醫療體系、深耕醫療志工面向,透過利他力行藥師佛之大願,實踐藥師佛的人間淨土的理想。本研討會廣邀西醫、中醫、藏醫、生死學、器官捐贈、骨髓捐贈、大體捐贈、佛教與心靈療癒、佛教與利他療癒與印順學、人間佛教研究者等各方面的學者專家,互相交流,共同探討,期盼引領眾生身心安康,促進社會祥和富足。

4.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在「一期一會」的法筵下,增進了彼此的情誼,也累積了豐碩的學術成績。本屆會議以國際會議的形式,期待能聯結更多志同道合的佛弟子,累積印順學與臺灣佛教的研究動能。

(五)本次學術會議內容:

1. 新書發表

2. 論文發表會

3. 青年論壇

4. 圓桌論壇

三、主辦單位: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弘誓文教基金會

四、承辦單位:慈濟基金會

五、協辦單位:印證教育基金會、慈濟大學、玄奘文教基金會、嚴寬祜文教基金會

菩提清音

第三屆「臺灣佛教論壇——臺灣佛教之傳承與展望」
國際學術會議公告

一、緣  起:

臺灣佛教的整體表現,無論在全球佛教社會,還是國際宗教學術領域,都受到高度的重視與推崇。因此慈濟慈善基金會以「人間佛教與慈濟」為主題,舉辦第一屆「臺灣佛教論壇」、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續以「臺灣佛教的跨域移動」為主題,於宜蘭舉辦第二屆「臺灣佛教論壇」。

為了讓「臺灣佛教」的學術研討獲得良好的發揚與延續,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將於1132024)年111617日,續辦第三屆「臺灣佛教論壇」,並將此一論壇擴大為國際會議。

二、主  題:臺灣佛教之傳承與展望

三、說  明:

(一)大會時間:2024111617

(二)大會地點:玄奘大學慈雲廳(地址:新竹市香山區玄奘路48號)

(三)本次論壇以國際會議形式舉辦,內容如下:

1. 主題演講

2. 論文發表

3. 青年論壇

4. 圓桌論壇:「臺灣佛教之傳承與展望」

四、主辦單位: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弘誓文教基金會

五、承辦單位:佛教弘誓學院 

菩提清音

佛 教 弘 誓 學 院

研究部第三十一屆 一一三學年度聯合招生啟事
專修部第二十四屆

指導法師昭慧法師  院長:圓貌法師

 

 

教育理念: 研習印順導師思想,提倡智慧、慈悲、勇健之菩薩精神,推展解行並重且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 教育目標:戒、定、慧三學兼備,漢、藏、南傳教理並重;以養成心胸開闊,深思篤行,關懷人間之行者為教育目標。

學制特色:1.每月集中上課,以兼顧道場職務與學業進修;修課期間,可通勤往返。

2.專修部——三年畢業;每月集中上課四天。

研究部——採學分制;每月集中上課一至四天。

3.本院已與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合作,學眾若入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所或學分班就讀,已修相同科目得於入學後申請抵免學分。

報考資格:(一)僧眾,或有心修道之信眾。(學雜費全免)

報考資格:(二)專修部不限學歷。

   (三)研究部:1.曾於佛學院修滿六十學分以上之佛學專業科目。

 2.大專以上學歷(錄取後須補修四門專修部課程)。

本期課程與師資:

(一)研究部:(至少選修一門,每一門課程須滿20方纔開班)

1.妙雲集研究()

2.妙雲集研究()

3.禪學專題研討

4.中觀論典

5.中國如來藏典籍

6.宗教倫理學

7.瑜伽師地論專題講座(暑期開設)

8.中國佛教思想史專題講座(暑期開設)

9.佛教知識論(暑期開設)

10.巴利文(暑期開設)

(二)專修部(課程皆必修)

一年級:(每一門課程須滿30人方纔開班)

1.基礎佛學。2.佛門儀軌與佛教戒律學。3.佛教經典導讀。4.禪學概論

二年級:

1.佛教哲學。2.妙雲集研究() 3.印度佛教史。4.唯識哲學。

三年級:

1.宗教倫理學2.妙雲集研究()3.中國佛教史。4.中觀哲學。

本期師資陣容:

昭慧法師、悟殷法師、圓貌法師、劉宇光老師、劉嘉誠老師、越建東老師、見重法師、見日法師、郭鎧銘老師、自憲法師、地寬法師、妙玄法師、真啟法師、德檍法師、印悅法師、明一法師、耀行法師、心皓法師

報名手續:請於弘誓網站線上報名或下載報名表。線上報名者請將600字以上自傳以e-mail傳遞,並儘速另行郵寄學歷證件影本、佛學院成績單影本(研究部)、最近兩吋照片2張。郵寄佛教弘誓學院秘書室:

    址:328010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28

   話:(03498-7325

傳 真:(03498-6123

    址:www.hongshi.org.tw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請點此開啟報名連結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官方網站閱讀正確版 [ 前往 ]

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Tel03-4987325 F